

天下第一仓
在陕西大荔县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去处,这就是建于清朝末年,已历经百余年风雨,至今仍在使用的国家粮食储备库之一———丰图义仓。 粮仓建成之时,当朝皇太后慈禧御批该仓为“天下第一仓”并题写了“虎”“龙”二字置于仓顶,至此丰图义仓,便有了“天下第一仓”的盛名。 自大荔县向东南方向行约十余公里便可到达粮仓,时值初夏,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田,刚刚开始掛果的桃林,娇嫩细小的随风摇曳的树苗,瓦蓝瓦蓝的天空,清新略带湿润的空气……令人陶醉,给久居闹市忙忙碌碌的人们无限惬意。 按当地人的说法,粮仓建在黄河西岸的老崖之上,这里的崖并非是高峻的山崖,其实就是一块平坦的高地,在冷兵器时代,才有微高一点的地势就可以成为防御的优势,放眼望去,一座巍巍耸立坐北朝南的方形城墩屹立在崖顶之上,高达的城墙上一排排厚实的牙形垛口,显示着排兵布阵的威严,大有应战八方,雄踞关中之势。 行至城下,自西边拱门入城,厚重的木门上黑迹斑斑,这是百余年来人们留下的手痕,木门上包裹的铁条,虽有锈迹,但仍发出黑黝的光亮,拱门下铺着未经打磨略显不平的花岗岩石板,这地方为什么不修平呢?是防滑还是有别的用处?进入拱门使人不尽想起当年车水马龙的运粮车辆,鱼贯而入的繁忙场景。 进入城内,是一个非常空旷宽大的场院,这里是晾晒选分粮食的场地,因粮仓现在还在使用,已铺成水泥地坪,每一个仓都采用西北特有的窖洞式结构,既有稳固的承重性能,又可以保持干燥和恒温,大约五十多个库窖,布排在宽厚的城墙体之内,是典型的仓墙合一结构,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沿着一个个排练整齐的仓门走过公职工作人员检查储粮,有几个仓门敞开着,只见层层仓板顺门而垛,几近仓顶,里面堆得满满的全是金灿灿的麦粒,闪闪发光。 他们爬上高梯,仔细地记录着仓内的温度、湿度,翻看着仓储的状况,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又不可缺少的工作,保证着人民群众的用粮安全,我不由地向他们投以敬佩的目光。 在场院的一角,陈列着当年农业生产使用的工具,笨重的石磨、石臼、手扶耕犁、木锨、木耙、锄头、手摇风车、木轮马车在现今农家也已十分罕见,自古以来农民就是用这些粗笨简陋的工具,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为人们提供了足够的食粮。现在衣食无忧的人们还常记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劳动艰辛。 顺城角门洞登阶而上,登上城墙,临高远眺,八百里秦川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麦菽千重翻绿浪,直连天际,洛河好似睡梦初醒的少女,静静地、懒洋洋地从城南流过,可有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洛神驻足。 城顶用青砖铺就,这也是各粮仓的仓顶,精巧的集排水槽设计和高超的施工质量,确保粮仓百余年来从未发生渗漏,可以说是建筑史中一个典范。 为弘扬粮食历史文化,在粮仓崖下,新建有粮食文化广场,以稻、黍、稷、麦、菽五谷为主题的布局,还有彰显华夏民族农耕文化粮仓的主持和倡议人,清末官员阎敬铭的塑像。是他心系民生,目睹灾年百姓饥荒,饿殍遍野、人相争食的惨景,向光绪皇帝上书建议修建义仓,丰年储粮,荒年放粮,救济灾民,得以恩准,后历时四年得以建成。事实证明,丰图义仓在以后储粮备荒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光绪26年和民国18年关中大旱,义仓开仓放粮,活人无数,阎敬铭也被百姓尊为“救时宰相”“布衣宰相”作为历史名人载入当地史册。在解放战争时期,丰图义仓,为解放军提供军粮,为当地解放以至新中国建设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夕阳西下,落日渐渐向地平线下沉去,不时有成群归雀迎着晚霞飞舞,残阳余晖映照的这古老的城池,显得格外静寂,它好像一个即将昏昏欲睡的老人对着广褒的大地,寥廓的苍穹诉说着自己的古往今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与现在先进的仓储设备相比,它还是有些落后,尽管这百年来粮仓还在使用,可是它的作用已远不如当初,也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劳动人们的聪明才智,完美的建造理念和精湛的技艺将作为中国古代粮仓建筑的典型代表,犹如星汉灿烂的夜空中闪耀的巨星熠熠生辉。 再回眸俯视,脚下的关中大地,在浩渺宇宙中冥冥的遐想,时光漫无边际地迴转,正是这片富饶的千里沃野托起了一统天下的大秦帝国,托起了汉武大地北征匈奴的国威,托起了八方来贺的大唐盛世,蕴育了生生不息战天斗地的中华民族精神,托起了天下第一粮仓。 作者简介:王瑄,女,汉族,70后,热爱生活,喜欢文学、书法和舞蹈,愿生活里四季如花!《现代作家文学》特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