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个地方是一个人口不足60万的小县城,城区常住人口不超过20万。这个春天,人们发现农村盖房的比以往多了很多。和村里一些人交流,一方面是因为县里公布了合村并镇的远期规划,老百姓为了拆迁时能多得到一些补偿,所以在闲置的宅基上扎堆突击盖房。但这样做的毕竟是少数。更重要的原因是,县城的房子买不起了,很多农村青年被迫回家盖房结婚。
先简要介绍下这个县里的房价,均价6500元/平,房子平均面积120平方左右,捆绑的储藏室3000元/平,车位12万一个(必须捆绑),一套房子下来要接近100万,这可是在六线不到的小县城。
房价涨的连丈母娘都没有了没房不结婚的底气。在4年前的2015年,房价还在3000元左右艰难的挣扎,车位不超过5万元。4年的时间,房价翻了一番,买房压力涨了何止一倍。与此同时,在环保风暴、安全风暴、贸易战的大背景下,小县城的经济却在不景气的泥潭里艰难挣扎。
在根本没有外来人口流入的小县城,房地产市场全靠县内农村的“刚需”支撑。经济如此不景气的情况下,谁给了房地产逆袭起飞的勇气?
答案是教育。
如同《西虹市首富》中的段子,县城一个房地产开发商,在一个偏僻的地方拿了块地。由于资金链吃紧,几年都没有动静,面临资金链破裂、项目烂尾的风险。当均价3000元的时候,他2500元开盘都胆战心惊。但是,就在他濒临破产的时候,政府在旁边规划了一个九年一贯制学校。瞬间这个项目起死回生,开盘价一口涨到4500元还被哄抢。
在小县城,教育已经成为父母的头等大事,学区房已经成为房地产最大的救星。其他的看病、就业、养老,统统都要靠边站。除了教育,都可以将就。
对小县城来讲,在卖地财政的现实下,政府也认识到房地产的重要性,救房地产就等于救自己,于是制定了最有利于房地产商的入学政策:看房子不看户口,按房子位置划片入学。
但县城的房地产必定死在教育上
随着入学政策的刺激,大量的农村青年、中年为了孩子上学在城区购买了学区房,造成城区适龄入学儿童大量激增。但是时来运转、天有不测,国家陆续出台关于解决大班额问题、推动义务教育均等化的规定,打的教育部门措手不及。以往教育上的欠账显露了出来:对适龄儿童增长预计不足,县城学位不够,农村学位富余却生源流失。新建学校投入大、周期长,既没时间又没钱,很多地方都引发了家长聚集告状的情况。
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政府又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制定了政策:按户籍地就近入学,以户口为依据,不再看房产。规定一出,意味着只在城区买学区房户口在农村的孩子无法上学了。同时,现如今随着农村改革调整,农村户口的价值越来越高,家长和孩子们谁也不愿意把户口迁到城里。于是又诞生了新的矛盾,矛盾除了表达对规定的不满,更直接传达了一种信号;学区房没意义了,城里的房子失去了最重要的价值——上学。
这种价值的丢失让开发商涨房价变成有价无市的尴尬境地。连刚需都硬不起来了,连丈母娘都看透这一切了,房地产市场离萧条,还远吗?
目前的县城,房价已经在“嘴硬”的坚挺,变成有价无市的观望。或许下一次再活过来,需要等到县城的学校建好,学区房的政策再发威。但是,最好不要。你觉得呢?欢迎留言交流。
更多内容,欢迎点击关注公众号luanfuwuzhan
……点击进入到网站上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