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所趋!认清形势,定位自己
信息发布者:
鲁安新华 2020-08-25 12:25:37 回复:0 点赞:0
教育思考:家庭背景如何影响专业选择

致《美篇》及美友:关于文字创作及“加精”
大势所趋!认清形势,定位自己,

老百姓都希望能够更好啊?


贵人指路,少走弯路

陕西省教育厅2017年工作要点

电商时代的深入思考

中国人,对待孩子真如同拔苗助长?

读大学,有什么用?

剩女时代的故事
读大学,有什么用?

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从穷到富总共分几步?

读大学,有什么用?
中国教育在线 教育观察:大学生如何选择就业?
1999年,中国开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扩张,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一跃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扩张不止于本、专科阶段,研究生教育规模也在不断扩张。伴随着高等教育扩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学历,他们希望凭借更高学历获得理想工作,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
在这种背景下,读研是否有助于个人在求职时摆脱家庭背景束缚?是否还存在其他途径,比如专业选择?
在此,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2007年、2011年和2013年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学历层次和专业领域对高校毕业生初职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谁来拯救农村教育?

高考,只不过是人生一小步!
第一,学历层次和专业领域都是影响毕业生初职起薪和初职职业类型的重要因素。学历水平越高起薪越高,从事管理技术类职业的机会比率也越高。相比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起薪优势明显且从事管理技术类职业的机会比率更高,而专科毕业生则相反。从专业领域来看,不同专业领域毕业生的起薪和职业类型存在差异。与理学或工学专业相比,文史哲、经济或管理学及农学或医学的起薪在2007年和2011年要显著更低,这三类专业领域在2011年和2013年从事管理技术类职业的机会比率相对更低。
第二,家庭背景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初职起薪和职业类型的重要因素,即代际效应在高等教育群体中依然存在。家庭收入越高起薪越高,父亲从事管理技术类职业能够显著增加其子女从事该类型职业的机会比率。
第三,从控制变量来看,女性的起薪和从事管理技术类职业的机会比率都要显著低于男性。学业成绩班内排名靠前会提高毕业生的起薪水平和从事管理技术类职业的机会比率。担任过班干部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起薪水平,但对毕业生的初职职业类型的影响并不显著。拥有英语水平证书、读双学位或辅修其他专业的优势基本不明显。没有证据显示获得过奖助学金的学生在初职起薪上占据优势。党员身份对初职起薪不存在显著性影响,但显著增加毕业生从事管理技术类职业的机会比率。一般高校毕业生的起薪显著低于重点大学毕业生,但与高职高专毕业生(除2011年)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学校选拔性对于毕业生职业类型的影响基本不显著。学校所在地对毕业生起薪和初职职业类型的影响都不显著。

本研究数据来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针对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
结果发现,一方面,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硕士毕业生,职业分布都存在明显的家庭背景差异。高家庭收入、父亲为管理或专业技术人员出身的毕业生从事行政或企业管理工作的相对比例更高,而低家庭收入、父亲为农民或农民工出身的毕业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相对比例更高。这一发现对于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同样适用。这意味着即使在硕士毕业生中,职业分布仍然并非完全独立于家庭背景,依旧存在职业地位再生产现象,但是从事专业技术性工作的确是不利家庭摆脱家庭背景束缚,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在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中,都存在明显的职业内起薪差异,换句话说,即使从事同一职业,家庭背景不同则起薪不同。

既然高等教育群体,包括硕士毕业生所面临的劳动力市场依旧并非完全遵循绩效原则,那么,优势家庭在教育扩张后是如何凭借家庭背景优势维持自身的地位优势的?
第一,从学校选拔性来看,无论是硕士生还是本科生都存在明显的家庭背景差异。在本科生中,中高家庭收入、父亲职业为管理或专业技术人员出身的学生在重点大学的相对比例更高,而硕士生恰恰相反。之所以硕士生的教育机会相对更加均等,原因可能是家庭出身不好的本科生为了摆脱家庭困难,往往更愿意加倍努力去追求研究生学历,而相比较而言,优势家庭出身的本科生凭借其本科文凭和家庭背景已经足够在劳动力市场中谋取一份体面的工作,因而追求更高学历的动力和必要性降低。
第二,不同家庭背景在专业领域上存在不同的策略选择,在本科生和硕士生中都是如此。虽然理学或工学、经济学或管理学受到最多关注,但是低家庭收入、农民或农民工家庭出身的学生在理学或工学专业的相对比例更高,而高家庭收入、父亲职业为管理或专业技术人员出身的学生在经济学或管理学专业领域的相对比例更高,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都是如此。同时,优势家庭选择文史哲、教育学或法学等其他人文社科类专业的相对比例也要更高。
不同家庭背景在教育扩张后存在不同的教育策略。具体地说,为了实现向上流动,不利家庭更倾向于选择能够使其在将来求职过程中容易摆脱家庭背景束缚的理学或工学专业。优势家庭则倾向于选择人文社科类专业、经济学或管理学专业。但是优势家庭之所以作出这一选择,并非经济学或管理学专业富有经济回报,而是因为这些专业在求职时更容易发挥家庭背景的影响。

选择适合过一辈子的人

“养儿防老”还是“养女防老”?

点赞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
声明
本文由乡镇港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乡镇港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乡镇港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