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席卷十四亿人的大变局,终于降临:
中国,开始人口负增长。
去年韩国宣布,首次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比前一年减少约9.1万人。
这其实不意外,日韩低生育率已经维持了多年。
万万没想到的是,还没过几个月,中国也官宣人口负增长了!
看看这几年的人口滑坡的速度吧!——
2016年,净增906万人;
2017年,净增779万人;
2018年,净增530万人;
2019年,净增467万人;
2020年,净增204万人;
2021年,净增48万人;
2022年,净增-85万人。
人口的“崩塌式”下滑,来得比想象中更快。
要知道,就在2019年,国家社科院还曾经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并提出预测:
“到2029年,中国人口达到峰值,随后2030年会进入持续负增长阶段。”
不得不说,专家们还是对于年轻人的生育意愿,过于乐观了。
网上发布的一份万人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0%的人愿意生三胎以上,与此同时,近25%的人一个孩子都不愿生。
在理想情况下,总和生育率应该在2.1,也就是一对夫妻起码养育两个小孩,才能让人口顺利更替,而不至于出现人口负增长的局面。
而七普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是1.3,也就是平均每个妇女只生1.3个孩子。
这个数据,已经远远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更低于世界上最早进入老龄化水平的日本。
没错!即使是垂垂老矣的日本社会,1.34的生育率,也高于中国。
而中国“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个稳坐多年的位置,也在今年拱手让给印度。
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大量制约因素下,我们已经深陷“低生育陷阱”而难以自拔。
此时此刻,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人口萎缩早已静悄悄地发生,并且愈演愈烈:
2022年上半年:
贵阳市的常住人口出生2.04万人,同比去年下降3.3%;
山东德州,出生人数1.5万人,同比去年下降9.3%,自然增长率已经转负;
人口大省河南,全省新生儿数量比去年同期下降9.5%!
眼瞅着新生儿越来越少,官方出手也越来越急。
去年8月,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联合17部委,共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政策涵盖方方面面:
住房、教育、托管、税收、金融、医疗、社会观念、文娱作品......
中国计生协会,更是把“开展未婚人群人工流产干预专项行动”,放进了2022年的工作要点。
富裕的北京,甚至把试管婴儿等16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甲类报销,为解决“不能生”打响了第一枪。
各地方也纷纷把催生跟楼市托底结合起来,趁机掀起一波救市新高潮,企图把财政危机和人口危机打包解决——
房子值钱的浙江杭州,给三孩家庭发放购房名额,用小孩破限购;
穷一点的四川自贡,给二孩家庭发放买房补贴,每平方高达200元;
“体制内”力量比较大的辽宁沈阳,对生育二孩以上职工家庭,直接给公积金贷款额度加上杠杆,最多可以贷款1.3倍的额度;
光是2022年5月,就有将近20个城市出台了类似的政策,具体方案可谓百花齐放,完美落实了“因城施策”的原则。
然而,多番出手下,真的有用吗?
不妨看看我们的老邻居日本。从1990年开始的“少子化”对策提出到现在,他们政府催生已经有30年了,政策极其慷慨:
对产妇:39岁前结婚有补助,治疗不孕不育可以申请补贴,每生一个孩子奖励42万日元(相当于2.5万人民币);
对小孩:九年义务教育,3-5岁幼儿园费用全免,15岁以下每月有固定补贴1万日元(约500元)。
东京甚至推出18岁以下未成年人,看病一分钱都不用花,国家帮出钱的政策。
可以说,日本几乎扫平了教育和医疗两座大山。
但效果呢?2021年,日本出生率第14年下降,出生人口仅为84万,再创新低。
新加坡是一个更好的例子。
这个弹丸小国,在生育方面的支持力度,几乎是全亚洲最大的:
生娃就发3.8万人民币,每个月还发钱。有数据指出,新加坡的两孩家庭,当孩子年满13岁,共计从政府获得的补助高达——
75万人民币。
最重要的是,新加坡还把“住房”这个真正的大山彻底打趴,让有生育意愿的父母优先获得组屋。
结果呢?2021年,新加坡生育率跌至10年来最低,仅为1.1。
可以说,低生育就是一个巨大的漩涡,一旦被卷进去了,想爬出来极为困难。
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现在很多年轻人为何不愿意生?他们要面对的社会形势,太苦了。
2021年,我们有着1076万的高校毕业生,以及105万的准研究生。比1062万的新生儿还多。
迎接他们的,是更卷的时代,更长的工作年限,和更少的退休金。
眼下,我国采取的是现收现付的养老金制度,简单来说,现在快交完社保的叔叔阿姨们,要靠下一代年轻人交的社保来提取退休金。
哪怕是简单算一算,就会觉得大事不妙——
劳动力越来越少,老年人却越来越多。
2020年,我们只有不到1200万的老人迈入60岁的关口;2021年年,这个数字是2000万;
而到明年,则会逼近3000万。
一年一个台阶,几乎是指数级飙涨。
这也难怪,如今的风向几乎都是“挖掘老年人口红利”,以及让“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发挥余热”。
毕竟,这样的人口结构持续发展,就意味着到2050年左右,差不多每1.2个年轻人就要供养一个老人的退休金。
养老金系统,早就亮起了红灯。
社科院报告显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赤字将会出现在2028年,累计结余将于2027年达到峰值,并于2035年全部耗尽。
当第一批80后还没到60岁,就会发现,“钱已经没有了”。
所以说,延迟退休,已经势在必行。
想必,未来路上开滴滴的,路口送外卖和快递的,都要改名叫“外卖大爷”和“快递奶奶”。
在这方面,韩国已经替我们蹚出一条路来了:
2021年,韩国半数以上(57.7%)超过60岁的老年人仍在靠自己赚取生活费,比2015年的49.7%高出8个百分点。
接下来的,几乎是宿命般的悲剧——
韩国65岁以上人口的贫困率达43.4%,在OECD国家中最高,是成员国平均水平的近3倍。
半数贫困老人,路都走不动了,还要靠自己觅食。
种种场景,明天是否会在此间上演?
谁也说不准。
如果说,上述的场景还比较遥远,那么,广大的三四线小城市,现在已经尝到了人口流失的苦果。
投中资本CEO杨晓磊曾经分享自己的哈尔滨回乡见闻——
曾经生活过的全国工业百强镇玉泉镇,如今一年级新生入学仅有3人,今年前8月,全镇竟无一新生儿。
消息一出,全网哗然。这可是那个盛产玉泉方酒的小镇啊!
我翻了一下,第六次人口普查,也就是2010年时,玉泉镇的常住人口就已经不到3万。
如今,12年过去了,玉泉镇的总人口,究竟还剩多少?
恐怕离消失也不远了吧。
管中窥豹。2021年,从千万人口城市降级的哈尔滨,仅仅迎来了3.7万的新生儿。
这个老龄人口众多的区域,早就“生不动”了。
全国还有很多的县城,人口都在持续外流——
小红书上一位博主,发现自己老家的第一中学,由于工资过低,已经连续三年都没有招到一个师范生。
在她读大学的四五年时间里,常住人口已经流失了5万多,几乎是以一年一万的速度在飞速消失。
她有点失落地感慨:
或许,小县城的宿命就是衰落吧。
评论区附和者众。有人感慨镇上的年轻人少得可怜,“基本只剩下老人”;
“晚上镇上村里转一下,几乎没人住。”
年轻人都跑了,房子又要卖给谁呢?种地的农民吗?还是本地已经有了几栋房子的中年人?
这也难怪,三四线城市的天量库存,已经堆积如山,需要23个月才能消化。
开发商们,也开始逃离三四线。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碧桂园,中国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之王。
2021年,碧桂园的106个区域集团收缩到63个区域,转向五大都市圈,同时果断降价抛售部分资产。
房企们也知道,二八分化的世界,只有少部分的“二”,值得深耕。
割肉换安全,这笔帐,算得过来。对个体家庭,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这场人口大变局必然到来,那么身处其中的普通人所能做的,就是趁早抛售小城市的房产,这些钢筋水泥——
晚卖一天,它就多贬值一点。